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有一种匮乏叫“不配得感”

作者:陆丹萍   2017-09-12   12600次阅读   2个赞

壹点灵changzhou心理咨询专家 陆丹萍

我们父母一辈由于物质的匮乏,养育子女从小到大都是要节约,不能浪费,赚钱不容易。有的80后孩子因为小时候的匮乏,对自己的子女就尽可能多的满足物质要求。细探内心,感受到的居然是“不配得”,这种感受的副作用是会买一堆不是很急需的东西,比如玩具、书、手工材料,内心对金钱的匮乏感促使行为与节约相反,这种匮乏感是在长期的熏陶下形成的。

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们懂得节省,懂得赚钱的不易!的确,这没有错。可如果我用得过于绝对,这种模式可能就对孩子们也产生“副作用”了。

不配得感的另一种作用是压抑我们对金钱的欲求。钱是很不错的东西,可以借助这个工具获得我们生存生活的各种物资与状态,也通过它体验某种程度的价值感、能量感。(当然唯财是举就不属于本文探讨的部分了)

可往往因为儿时父母的一句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深入内心,就暗示自己要满足于差不多的状态了。明明自己有能力,可就是无法继续向前,最终原因可能是根深蒂固的“不配得感”。

记得曾看过类似主题的文章,曾引起不少读者的强烈争议。不少父母认为不应该什么都满足孩子。但是站在我的角度,我感受到的那些父母表达的并不是什么都满足孩子,说的是“溺爱”。只是,从心理层面出发,假如我们的内心对金钱是匮乏的,就会产生我不应该得到的感觉,那么即使你给予孩子无尽的物质,他还是觉得“不够”,会“饥渴”,饥渴感情,饥渴内心的充实感。

培养“配得感”,是门功课。“配得”要先修,接着修“去贪”。配得——要舍得给自己好东西;去贪——去掉塞给自己的多余的东西。细细想来,大家分不太清配得和贪念的区别,因此才有支持和反对之说。观察这个部分,我也正在修习中。

☆我是陆丹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常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家庭、恋爱情感、学生成长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