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你具有讨好型人格吗?

来源:壹点灵2021-04-12 15:35562

摘要:讨好型人格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好人”。他们会为了让对方感到满意,而做一些可以取悦对方的事情。

  说起讨好型人格你会想到什么?

  比如说电视剧《三十而已》里的钟晓芹,在办公室里被封为“老好人”。她会帮助同事解决他们不想对付的商户,也会帮助公司修理咖啡机。

  还是我们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总是害怕自己出错,会伤害到别人。我们会顺着他们的意思,尽量的去说一些我们认为他们想听到的话。

  讨好型人格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好人”。他们会为了让对方感到满意,而做一些可以取悦对方的事情。

  讨好型人格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1.不自信

  经常会认为自己说的和做的都不是对的,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做对事情的能力。也会因为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而经常道歉。

  2.不会拒绝

  面对对方一些无理的要求,也不知道该如何的拒绝。

  我的表妹就是一个不会拒绝的人。大学的时候,她总是会帮室友拿快递,去食堂打饭。我问她:“那你不觉得麻烦吗?如果没有时间的话怎么办啊?”她的回答是这样的:“我有的时候真的没有时间,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她们的要求”。

  这就是不会拒绝的讨好型人格的体现。

  3.主动迎合他人

  这也是讨好型人格的一大特点。他们特别会察言观色,生怕自己做的某一个举动会让对方感到反感。

  比如,我们小时候会注意一些父母不希望我们做的,比如我们不会在他们生气的时候大声玩儿游戏等。

  4.没有自己的底线

  讨好型人格经常会一直妥协,即便已经让本人觉得十分的不舒服了,但是为了迎合他人,他们也会依旧做着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讨好型人格的出现呢?

  1.父母的严加管束

  讨好型人格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如果在我们成长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的严厉,就会造成孩子出现讨好型人格。

  因为父母的严厉管教,经常会批评孩子。孩子为了避免接受父母的批评,就会去迎合父母的要求,做一些他们可能不喜欢,但是认为家长会开心的事情。

  讨好型人格也就出现了。

  2.给爱附上条件

  这一点也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着关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就是父母为了让我么你去做一些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就会给我么你在这件事情上附加上条件。

  比如说,“你只有考了全班第一,爸爸妈妈才会开心。”

  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有做了父母要求的事情,才会让他们开心,而不是做一些我自己想做的或者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这也会导致讨好型人格的出现。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讨好型人格呢?

  1.学会“杠人”

  虽说“杠人”这个词听着并不是一个特别正向的词,但是对于帮助我么你面讨好型人格却具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这个“杠人”不是漫无目的的,处于恶意的去“杠”别人。而是反思对方所说的话,是否有道理,是否存在不对的地方。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他们经常认为和我们交流的对方所说的一般都是正确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当我们开始反思对方所说的话是否具有道理,就是在“杠人”了。如果他们说的有道理,那我们可以去迎合对方,做一些他们想要我们去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发现他们说的没有道理,那就也没有必要去做一些我们认为没有道理的事情了。

  2.不要太过分的在意别人的消息

  虽说这是一个网路的时代,什么交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但是同时,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多的压迫感。比如说,明明都下班了,但是同事还是突然给我们从微信上发来新的工作,希望我们可以做完。

  那我的建议就是开启静音模式,不再为任何的消息所动。不要过分在意。下班了就是下班了,即便是在重要的工作,其实也不需要我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完成了。

  3.让自己变得强大

  让自己变得强大,就是让自己变得有能力,有实力。只有我们有了能力和实力,我们便不再是为了听从他人的那一个,反而会变成别人来听从我们意见的那个人。

  所以好好的锻炼和武装自己吧!我们的讨好型人格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失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了讨好型人格,希望我们都可以更多的关注自己,做一个不需要看别人脸色的自由的人!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