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鸡娃”出来的孩子,为何特别脆弱?

来源:壹点灵2021-04-23 13:501052

摘要:鸡娃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焦虑,这些年,“赢在起跑线”的说法越来越流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起跑线的不断推前,有的孩子从出生甚至从娘胎开始,就在接受家长们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

  鸡娃”出来的孩子,为何特别脆弱?

  最近,有一个词特别火:鸡娃

  鸡娃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焦虑,这些年,“赢在起跑线”的说法越来越流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起跑线的不断推前,有的孩子从出生甚至从娘胎开始,就在接受家长们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

  最近,有一部和家庭教育有关的电视剧又火了:

  《小舍得》,当中有个场景,令所有从小就被家长安排着的观众虎躯一震:一位上海妈妈,在孩子8个月的时候,就请了一对一的外教。

  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且产生阴影的,就是蒋欣饰演的田雨岚,在她身上,几乎每个人都看到了小时候被妈妈支配的自己。

  田雨岚的出身并不高,靠着继父的资助,才读上了三本大学,后来结婚,丈夫也不成器,因此她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儿子上面,誓要儿子帮自己把在其他地方受的气争回来。

  而且她的理由非常充分,丝毫不觉得是在裹挟孩子,而是“帮孩子培养能力”。

  本来呢,家长帮助孩子培养能力是应该的,但问题在于,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她对孩子的尊重,而是将孩子当成了满足自己要求的工具人。

  孩子的学习成绩,永远是她在亲戚面前的谈资,开口就是“我们家子悠上学期期末考了第一名,XX考得怎么样啊?”

  儿子一旦成绩不好,对她而言无异于天塌下来,立马开启怨妇模式,抱怨丈夫,压迫儿子,顺便自责一番,感叹自己时运不济。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无疑过得非常压抑。想要踢足球、观察小动物,全被母亲否决了,转而拥抱自己一点都不擅长的英语单词和奥数。

  在班会上,他说出了那句令很多人感同身受的话:“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结果你猜怎样,田雨岚有反思自身的教育方法吗?没有,她对着丈夫嚎啕大哭,觉得孩子辜负自己的苦心。

  就因为你是我的儿子,所以你要达到我的一切要求,达到了我就疼你,达不到我就骂你,你还不能对我有不满。

  仔细品品,这叫教育吗,叫爱吗?这分明是一种情感操控,是一种以爱为名的PUA啊。

  在评论区,有网友说:“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现在小孩心理承受力这么差劲,动不动就跳楼,看了这个电视剧懂了。”

  人们总喜欢这样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但事实上,这是孩子的错吗?

  02 孩子只能被照顾,而不是照顾一切的工具人

  美国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曾说:“孩子为何宁愿煎熬、受罪甚至是自尽,也不向家人求援?关键的原因,是孩子不相信爸妈,不敢相信自己能被宽容接纳。”

  活得痛苦的孩子,无论是从小被“鸡”到大,还是单纯被要求听话,一不小心就被家长打骂,本质上都有一样的症结:真实的他们,无法被自己的父母接纳。

  完美的人从来不存在,就算是孩子,也必然会有性格和天赋上的缺陷,比如性格淘气、粗心大意、不擅长某些科目等等。

  然而,在一些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或指望孩子能在将来给予他们自己达不到的物质生活,总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美孩子”,并要求孩子也要这样做。

  2018年,在福州发生了一个悲剧:一名母亲用手机数据线失手勒死了儿子,随后自杀。据调查,母亲杀子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儿子期末考试没考好。

  最令人咋舌的是,这个孩子究竟有多“恶劣”呢?语文89分、数学98分、英语97分,钢琴接近9级,别的家长眼中的优秀男生,在自己母亲眼中,反而如此不堪,一些家长心中的执念,可怕得足以致命。

  可想而知,有这样的家长,孩子的心理也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调查数据显示,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81%左右。尽管不是所有的抑郁症状最终就会发展成抑郁症,但也充分说明,现在的孩子日子真的不好过。

  苛求一切,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那种以“孝顺”、“反哺”为名的情感绑架,因为我生养了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话,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我做的一切,你都要理解并感激。

  就像《小舍得》中的田雨岚,一边在班会上落泪,“为了孩子我什么都愿意”,一转头,就将这份付出转嫁成“知恩图报”那一套,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报答自己。

  这样的家长,尽管付出了很多,看上去很苦情,但本质上,这不是爱,而是交换,还是一种丝毫不公平的交换,家长付出再多,也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能力范围内的,但他们要求的,经常远超孩子的天赋和能力,并且孩子从没有选择权。

  因此,我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明白到,是家长有责任照顾孩子,而不是反过来,要求孩子照顾家长的欲望,成为那个为迁就父母的幻想而失去自我的工具人。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付出越多,只会令孩子逃离得越远。

  03 最高级的教育:不是教孩子,而是教自己

  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总有这样的一些看法:哪怕自己活得差一点,也要给孩子最好的,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人,宁愿花几百万,也要买个市中心的老破小学区房。

  但另一方面,又很崇尚传统的“乌鸦反哺”那套,虽然表面说的是“孩子高兴我就高兴”,但实际上总在心里比较,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孩子怎么着也得感激一下。

  于是对孩子予取予求,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孩子从娘胎安排到生二胎,孩子稍有反叛,就将“白眼狼”的大帽子扣下来,结果就是自己活得不痛快,孩子活得更痛苦。

  所以总结下来,结论只有一个:逼孩子不如逼自己。

  一,孩子没有义务承载父母的理想

  网上有句很红的话:“父母在等孩子一声谢谢,孩子在等父母一声道歉。”道尽被鸡的孩子心酸。

  很多家长鸡娃的原因,就是让孩子满足自己错失过的理想,比如打拼多年,依然无法实现阶层跃升,最后归因于“小时候条件不好”,于是当自己也有孩子时,就想法设法鸡娃,希望孩子一飞冲天。

  但这种心态本身,就是非常不健康的。一来孩子和父母,本就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有孩子自己的理想,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孩子实现他们的理想,而不是用自己的愿望,来要求孩子亦步亦趋。

  二,逼自己,比逼孩子更加有用

  大家都曾听过这样的话:“我生了你出来,把你养到那么大,你就应该听我的。”

  但这种逻辑,本就是很荒唐的,父母把孩子生出来,难道不是自己的选择吗?而孩子有选择权吗?我只知道孩子如果有选择权的话,很可能根本不会选择现在的父母。

  因此,生养孩子,是一种为自己选择而负责的义务,而不是可以吹嘘以及绑架别人的“恩情”,要想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必要的一步就是卸下“我比你高一等”的姿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孩子交流。

  只有当家长明白到,自己并没有权力逼迫孩子的时候,才会明白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必须自己去争取,逼孩子不如逼自己。

  想想自己平时逼孩子的那个劲头,想想孩子平时连轴转的那个强度,如果用这份劲头来逼自己,好好工作,提高自我,是不是早就带领全家走向财务自由了呢?

  最高级的教育方式,不是逼孩子怎样,而是将对孩子的爱转化为动力,去实现自我提高。当然,如果连自己也做不到有多大提高的话,就更加不要去逼孩子了。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理应相互尊重和关爱。

  - THE END -

  ·作者:玉成,尘世间的一名迷途小书童。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