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关于暴食行为,家人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来源:精神卫生6862021-07-29 18:244782

摘要:食行为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都存在着严重的危害。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年轻女性,尤其是女性公众人物的暴瘦,让人们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厌食症,大家对它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相对而言,大众对暴食行为的了解就相对较少,而暴食行为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都存在着严重的危害。今天,首先通过一个案例,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它。

       30岁的丽丽因进食障碍再次住院治疗。最初,她在大学考试前没有食欲,逐渐不吃饭,后突然饭量增加,每餐可吃2~3份。曾多次自我控制食量,但均失败。大学毕业后,由于经常“饥饿难忍”无法正常工作。而且逐渐认为自己腿粗,开始控制饮食,偶尔控制不住会出现暴食,体重忽高忽低,甚至有抠吐现象。她情绪也不稳定,常与家人发脾气、摔东西,严重时会用头撞墙,曾服安眠药自杀未遂,常因饮食问题打骂母亲。2017年,首次在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出院后,疗效难以持续,丽丽情绪不好时会暴食,一次点多份外卖或去自助餐厅,快速进食多人份食物后抠吐。去年她又出现了嚼吐行为,甚至半夜醒来就开始嚼吐,每天持续4~10小时,量为10~20斤食物。嚼吐期间,她的双腮肿胀,自作主张注射瘦脸针。她每天只待在家里,不与任何人来往,体型日渐消瘦,下肢水肿,不能正常来月经,故家人再次送其至专科医院住院。丽丽本人不认为自己的情况严重到需要住院。

       丽丽入院时身高4000px,体重39kg,体重指数14.15kg/㎡。入院检查:低钾3.3mmol/L,白细胞降低2.9×109/L,红细胞降低2.9×109/L;心电图异常:窦性心动过缓(46次/分),下壁T波低平(前壁及前侧壁心肌缺血),U波异常。 

“暴食者”的特点

       暴食者多为年轻女性,男性比较少见,其病程从数月到数年不等。 

       他们常不满自身形象,感到自卑,从而通过减肥改善形象和提升自信,但节食后对食物存在持续的、不可抑制的渴望,随后会出现大量进食的行为,接着又内疚和自责,此后也许会采取一系列的不适当代偿行为(例如自我诱发的抠吐、嚼吐等),以防止体重增加。这样“节食-暴食-代偿行为-再节食”的循环模式在其生活中无数次的上演。最终,有些人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女性还会有月经周期紊乱,甚至停经、闭经,或者生命危险;也有些人会出现超重。 

       另外,他们常伴有抑郁体验,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也会有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同时,当家人阻止其暴食行为时,他们会发脾气、摔东西、攻击他人等。 

避免发生暴食行为,家人可以做些什么?

1、关注家人心理健康 

当前流行的“以瘦为美”的文化给年轻人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家人要重视年轻人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在学校、单位经历的负性事件(如失败的人际关系、失恋等),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及时给予支持。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必要时就诊专科医院门诊。特别是伴有自伤、自杀观念及行为的时候,应早日进行系统化治疗。观察记录他们的进食情况,如食物的种类、数量,关注其体重的变化。 

2、帮助优先解决睡眠问题 

夜间是暴食行为的高发时间段,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行为,可以减少暴食行为。可根据睡眠卫生,建立科学睡眠节律,比如早睡早起的习惯,睡前一小时不要浏览电子屏幕,包括智能手机,更不要昼夜颠倒。对于睡眠差、易醒者可以选择药物辅助睡眠。

3、协助坚持科学的运动 

小强度的运动(如瑜伽)可以短时间内转移注意力,舒缓紧张及抑郁情绪;大强度的运动(如足球)可以释放内啡肽,帮助人体排遣压力和不快。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度的增加,运动效果才会逐渐体现。因此,对于所有人,为了维持心身健康,包括控制体重,科学的运动十分必要。需要根据年龄、体质和目标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并坚持实施。家人在这些过程中需要协助其制定并坚持这样的计划。 

4、维持良好的家庭环境

环境会影响个体的进食行为,其中家庭环境是最为核心的,且对个体行为影响最大。比如父母对子女情绪状态的反馈与子女的暴食行为密切相关,由于年轻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当父母对子女的负性情绪采取忽视态度或反应迟缓时,孩子会出现更多的暴食行为来应对负面情绪。因此家人要密切观察子女的情绪状态,及时给予疏导和反馈,让他们感到理解与支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同时还要在他们面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不良行为的模仿。 

总之,暴食者大量进食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其他深层次的心理或者现实困扰,需要我们家人及时给予关注,积极处理,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素琴.压力相关的暴饮暴食该如何控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9(19):61-63.

[2]陕旦旦.浅谈暴饮暴食产生的原因及改善方式[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0):27-28.

[3]卢昭静,刘萌萌,严万森.暴食障碍的影响因素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7):1110-1115.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王晓丝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知名专家全部

宋常宽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宋飞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专业本科、硕士 二级心理咨询师
赵素芳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