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边界问题,请各位帮忙,谢谢

我想问的问题是关于边界的问题,是关于问问题的边界的问题。

我翻阅过很多心理类的文章,有父母干涉孩子的边界问题,有对于别人的请求不懂拒绝等等,这些好像都是属于边界问题的一部分,但好像都不是我要找的问题的答案。我的问题是有时候去到新加入的公司,遇见第一次见面的同事,大家就会问你是哪里人 ?再过两天会被问到有没有男朋友这些。其实被问是哪里人都让我觉得,对于刚认识的陌生人,这个问题能问吗?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并不想回答,但碍于是同事的关系,结果被迫说出了自己是哪里人。别人问我这些,让我觉得问的有点多了。或者有时候去楼下超市买个水,卖水的阿姨都会问,你住这附近吗?你老家哪的,种种。其实这些问题我都不想回答。

那么关于提问的边界,哪些是可以问的,哪些是不能问的,会让我有边界抵触感的。

提问的边界属于什么样的边界问题?

谆谆教导的晋鹏  
姚立和的回答
姚立和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姚立和,很乐意在这里回应您的提问,希望我的回应对您有所帮助。

提问的边界就算我们知道了,在现实中也是无法绝对的执行的,而且我们知道边界对方不知道边界在沟通中我们依然会出现没冒犯的感觉。所以,心理的边界问题,或者说提问的边界问题,更有价值的思考是:找出自己的边界,同时接纳别人的无边界状态。


一、什么是心理边界呢?


每一个人都有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与外界的界限,也称作边界(疆界)。

相对有形的物理空间,我们每个人还需要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空间,被一道无形的心理边界环绕着。


二、心理边界的意义

保护这块土地,你必须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负责任!土地的边界和保护土地的手段用墙与篱笆来标明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我应该对什么负责任,我不应该对什么负责任,我如何把有益的留在我的院子里,把有害的挡在篱笆外,保护我不受伤害。

三、我的心理边界内有什么?
1.皮肤:
最最基本的边界
我们和他人之间区分的首要标志
幼年遭到过暴力以及性侵犯的人,往往难于识别和建立心理边界。

2.话语:
“不!”也就是拒绝。
“不” 限制别人伤害、虐待自己。
不能对外来的压力与你内心的压力说不,你就失去对你所有物的控制权了。

3.情绪:
选择是我们的责任之一。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你说我该怎么办?”“没办法”、“不得已”、“他/她迫使我”如何如何,这些托词反映出一个常见错觉——我们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别人掌握着控制权,我们不必对自己负最基本的责任。

4.限制: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限制他人,一方面是限制自己。
限制他人其实意思是限制自己跟行为欠佳的人的接触,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5.其他:
态度、信念、行为、价值观、才能、思想、欲望和爱。
悉心地照料、看管、把握、保护我们心理边界范围内的“财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别人照料、看管他们边界内的“财产”往往也很不容易。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耐心,温柔地坚持。



四、心理边界是如何发展的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逐渐地跟父母建立生理与心理边界的过程。

分娩成功,最基本的生理边界——从皮肤开始,宝宝跟妈妈分离。

共生阶段:宝宝无法区分自己和世界,妈妈一旦不再眼前,就会惊恐不安,只有妈妈才能安慰他。


妈妈积极地响应宝宝的一切需求:宝宝获得“情感客体永久性”。婴儿产生内在的归属感,即使妈妈不在眼前也感到安全。

绑定是序曲。儿童对人生首要关系感到安全和舒适,就能承受边界建立过程中的分离和分歧。依恋是灵魂生存的基石。

五、依恋不足引起的边界问题


与父母关系的两种不良情景:
要么设立边界,却会破坏跟父母的关系;要么不设立边界,永远当父母意愿的奴隶。
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也会扩展到与他人的关系中。



从共生走向独立自主
当婴儿对安全和依恋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他开始表达第二个重大需求:独立自主。这个阶段称为“分离和个体化”。“分离”指的是儿童需要将自己和母亲分辨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一种“非我”体验;“个体化”则是儿童与母亲分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身份识别,一种“我”体验。


六、安全的界限


安全的界限三原则:
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他人
不伤害环境



“不听话”的儿童正在建立恰当的心理边界。
两样工具:愤怒,所有权。
我,我的,我的东西
说:“不!”
自我意识敏感期:对任何东西说“不”

在这个时期,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
一方面,要让孩子对于说“不”感到安全,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不”、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是勃然大怒、或者冷落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要帮助孩子尊重他人的界限,学会接受“不”。



建立了心理边界的孩子能够……

三岁的孩子应该已经建立起明显的心理边界,他们应该能够掌握——
1、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情联络,但不至于因为分离而丢掉自我、失去自由;
2、对他人说恰当的“不”,而不必担心失去对方的爱;
3、接受他人的拒绝,而不因此冷落对方。
儿童的心理边界建立得越早,今后生活的混乱就少。进入青春期和步入成人期,孩子还会各自经历一次建立边界的过程。0~3岁的心理边界建立的成功,意味着后边这两个时期过渡得会比较顺利(当然绝非一帆风顺)。


七、界限十律
1、因果律:种什么收什么,行为有其后果。
2、责任律:我不能替你感觉,我不能替你思考,我不能替你表现,我不能替你承受界限所带给你的失望——我不能替你成长,你也不能替我成长。
3、能力律:你或许没有能力改变,但你有能力坦承问题与认错。你没有能力改变外物:你不能改变天气、过去、经济,更不能改变其他人。
4、尊重律:尊重别人的界限,也要求别人尊重我们的界限。
5、动机律:你给予的动机是出自爱,还是害怕失去爱?害怕别人生气?害怕寂寞?——拿掉内心的恐惧,设立对你身心有益的界限,保护你本应该拥有的自由。真爱永远不会令人沮丧。
6、评估律:你必须评估你设立界限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别人负责。有些事情会伤到我们,却不会害我们,反而可能对我们有好处。有些事情让我们觉得好得很,却可能害我们极深。糖不会伤你,但会害你。
7、积极律(显露律):不能只晓得恨什么,不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不会做什么,要表现出到底爱什么,要什么,目标是什么,立场又是什么——不要陷入“受害者情结”。界限首先必须以语言沟通,然后用行动表示。
8、嫉妒律:嫉妒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的东西”定义为“好的东西”,而怨恨那些真正好的东西。嫉妒把我们的渴望全集中在我们的界限范围以外,集中在别人身上。嫉妒代表你生活中有所缺失。——了解你内心真正的渴望,设法达成心愿,或舍弃欲望。
9、活动律:心理活动的自我谴责,谴责的不是“尝试以后的失败”,而是“不去尝试的懦弱”。
10、显露律:你的那些界限必须让人清楚地看见,在彼此的关系中能够互相沟通。

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姚立和,感谢您对平台的选择和信任,祝您生活愉快,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