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关于培养孩子懂得分享,非暴力沟通带给我们的四点启示

作者:徐姗姗   2022-09-08   1226次阅读   0个赞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都希望培养孩子大方得体、懂得分享,也常常面临孩子拒绝分享时的尴尬情景。

 

有些孩子从小比较大方慷慨,而很多孩子对自己物品的掌控意识较强,并不会每次都能很好地分享。

 

欲速则不达,孩子养成爱分享的品质往往是一个成长过程,当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甚至强迫孩子去分享的时候,经常会收到不理想的结果。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懂得分享的品质,非暴力沟通方法能给我们很好地启示。

 

01、仔细观察,不带评论地客观陈述。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提示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就是不加评论、不贴标签、不先入为主地、客观地陈述结果,即不带评论地客观陈述。

 

邻居3岁的男孩小征总是拒绝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有一次,小征和两个好朋友一起在小区里玩儿,一个好朋友小姐姐突然想骑小征放在旁边的平衡车,当小姐姐拿起车子就要骑的时候,小征迅速跑过去阻止,小姐姐说我就骑一会儿可以吗,小征还是不同意,看着小姐姐就要骑走,小征开始大哭。

 

小征的妈妈在旁边看到这个情景,先是劝小征要懂得分享,说小姐姐总是跟他分享东西,他也要会分享自己的东西之类的。

 

小征还是在哭,小征妈妈很无奈,说“你这么小气,不要在这里丢人现眼……”。小征的哭闹更加剧烈了,小姐姐无奈还给了他的车子。

 

小征之所以哭闹不止,一方面是对小征平时疏于这方面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小征妈妈对小征带有负面标签的评论话语,让小征的情绪更加无处安放,不但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且带来更消极的影响。


这个时候小征妈妈对小征贴了“小气”的标签是明显带有负面评论的陈述,而不是不带评论地客观陈述。相反,如果小征妈妈不这样评论,而是仔细观察这些情景,并跟小征说,“妈妈看到小姐姐想要骑一下你的平衡车,并且没有提前跟你讲,现在你有些不乐意……“可想而知,小征就不会哭闹地更加厉害。


可见,面对孩子的哭闹和不良行为,父母的情绪先稳定下来,不带入负面情绪的、冷静客观的态度,是培养孩子健康品质的第一步。

 

02、真切体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了解对方的感受。

 

孩子拒绝分享的时候,父母如果体会他们的真实情绪,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能让孩子感觉到他/她的感受受到关注和理解。

 

首先,用心体会孩子的真实感受,即良好的共情。

 

心理学中”共情”是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良好的共情能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促进人际关系积极发展。

 

其次,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在美国霍桑工厂进行的著名实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霍桑工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

 

结果,霍桑工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即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因此,鼓励孩子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就会激发孩子积极的行为改变。

 

再者,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有助于分享。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主要内容是让一群幼儿观看一部录像,看到一个孩子在失去了他的弹珠以后的反应,结尾是这个孩子极为伤心的脸部表情,在看完录像以后,实验者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可以玩一个玩具或者玩一个能吐弹珠的机器,得到的弹珠要全部送给那个伤心的孩子,结果看完录像的孩子们全部都去摇能吐弹珠的机器。

 

可见对伤心者的同情激起了他们助人的愿望,所以,了解别人的感受有助于孩子产生同情和分享的行为。

 

在孩子争抢玩具的时候,关注和理解自己孩子感受的同时,也帮助孩子了解对方孩子的感受,可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做出分享的行动,也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

 

03、分析了解孩子内在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内在有对自己物品的掌控和占有需要,也有别人对自己友爱、理解和尊重的需要。看到孩子的真正需要,并说出孩子的需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进而促进孩子做出积极的回应。

 

心理需求补偿机制表明,当一个人的某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被剥夺时,就会在其他方面寻求更强烈的满足需要,来形成心理平衡。

 

因此,当孩子对自己物品的掌控和占有需要未得到满足,且被要求放弃这个需要时,会感受不到友爱以及自己不被尊重和理解,这几个需要的同时缺失,就会导致这个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有更强的掌控欲,以及用哭闹来表示自己的抵抗和不满。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亲子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鼓励尊重孩子自己的意志,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界限,并不一味强求分享的原因。

 

所以说,要解决小孩子之间的冲突,需要我们读懂小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的需求,在尊重孩子需求的基础上来平息纷争,把他们调整到和谐的关系中。

 

04、提出具体的、正向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即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在人际关系中,清楚地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往往有助于提高双方的沟通效率,达成沟通意愿。

 

亲子教育中遇到孩子间的纷争和不分享行为,在仔细观察、表达感受和说出需求之后,提出明确、具体的请求和建议,就是将问题得以解决的最后一步。

 

另外,《非暴力沟通》强调,“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些妈妈在孩子拒绝分享时,经常会用一些惩罚来恐吓孩子,比如:“不给小朋友分享,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等等,这个时候往往带来的是孩子更大的反抗和哭闹。

 

而小怡妈妈的做法,则是通过非暴力沟通方式教会孩子分享的正面案例:在一次孩子争抢玩具的过程中,小怡妈妈跟小怡平心静气地说,

 

“小朋友想玩一会儿你的娃娃,妈妈看出来你有些不乐意,妈妈理解你的心情,对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有权利决定要不要别的小朋友玩儿,你也可以不同意小朋友玩(说到这个时候妈妈抱了抱小怡),不过既然现在你没有在玩娃娃,那妈妈觉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拿自己的娃娃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来玩儿,这样你们俩就都可以玩到不同的玩具了,对吧?”

 

这时,小怡觉得妈妈理解她并且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按妈妈的提议和小朋友交换玩具来玩儿,她们也确实觉得这样还很开心。

 

之后小怡妈妈就表扬小怡懂得跟小朋友分享,而且帮助小怡强化因为分享带来的快乐体验,以后小怡就越来越喜欢分享,成了大家眼里慷慨大方的孩子。

 

《非暴力沟通》一书前言中提到,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充斥着爱的语言,其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能给我们疗愈内心、疗愈人际关系以启发,也能给类似”培养孩子懂得分享“等等的亲子教育以深刻的启发。

 

当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方法培养孩子懂得分享的时候,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非暴力沟通,学会让爱的语言温暖他们未来的生活。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