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祈请佛菩萨

甜辣宝宝  

家里供奉佛像,也曾经去庙里,含泪跟佛菩萨说自己的愿望,希望得到加持,希望好转,家里的佛像,也经常跪拜,想要佛菩萨给自己力量,可是我还是得不到根本的改变,还是冷漠,过去放不下,有的道友,同修,通过参加读书会,三级修学体系,身心状态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我也参加读书会,可我还是迷茫,不知道为什么。比如我今天跟家里的佛菩萨(供奉的佛像),虔诚的说我想打电话遇到一个好老师,能解决我心里的痛苦,可打出的电话,那个老师并没有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案,说的话也没能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甚至说的都是一些没有用的话,我失望,伤心,佛安排的老师根本不理解不懂我。而且那些伤害我的人,哪怕我是经常去寺庙,在家供佛像,我还是有嗔恨心,还是不能原谅,是菩萨不愿与我感应吗?我对佛菩萨,对佛已经有些失望了,我跟佛菩萨说再多,都没有用。家里有一个亲戚也信佛,可是我感觉佛菩萨更偏爱她,她跟我的想法根本就不一样,她做的事情我也不能理解,如果佛让自己疑惑,还要再继续相信吗?

回答
7个回答
胡锦秀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倾听服务者胡锦秀。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仰佛教或任何其他宗教都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都是独特的。佛教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放下执着,而不是外在的干预或神秘力量的帮助。

关于你提到的问题,我想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佛教的修行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期望通过一次或几次的祈祷就能立即改变你的生活和心态。修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反思。

2、佛教强调的是自我修行和内心觉醒,而不是依赖外部力量来解决问题。当你感到失望或困惑时,不妨试着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并尝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3、佛教的修行不仅仅是关于信仰和祈祷,还包括了道德、慈悲和智慧等方面的修行。通过参与佛教的读书会、修行活动等,你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佛教思想和修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佛教的修行理念和过程。

4、佛教的修行需要遵循正确的指导和方法。如果你感到迷茫或困惑,不妨寻求一位有经验的佛教导师或法师的指导,他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佛教的修行理念和过程,并给出具体的修行建议。

5、佛教的修行也需要放下执着和嗔恨心。当你对某些人或事产生嗔恨心时,不妨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感受。通过慈悲和宽容的心态,你可以逐渐放下内心的嗔恨和怨念,从而让自己更加平静和自在。

最后,我想说的是,信仰佛教或其他任何宗教都需要有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如果你对佛菩萨或佛教产生了疑惑或失望的情绪,不妨试着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修行过程,并寻找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刘慧琼心理咨询师

佛学是一套摆脱痛苦的思想,只有学习和领悟佛陀的思想才能帮到您,那才是本质。跪拜佛相只是面,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朱雅婷心理咨询师

首先,我理解您的困惑和疑惑,信仰是一个深刻的个人体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信仰不仅仅是通过祈祷、供奉、参加仪式来获取物质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信仰带给人的心灵慰藉和内心力量。即使没有直接的物质变化,信仰也可以帮助我们平静面对困难和挑战。

理解实现愿望的方式:佛教教义中讲究因果报应,有时我们所期待的愿望并不一定会以我们预期的方式实现。信仰不是机械式的交易,而是一种修行和体验过程,应该尊重因果的法则。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除了信仰,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解决心中困扰的途径,比如寻找心理咨询师、参加心灵成长课程等,这些方式可能会更直接地帮助您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答案。

接受自己的情绪:为了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宽容,首先需要接受自己内心的嗔恨和困惑情绪。只有真正面对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才能逐渐克服内心的障碍。

最重要的是,信仰是个人的选择,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来理解。请持续寻找和探索,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您会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答案。祝福您能够找到心灵的平静和答案。

陈雨心理咨询师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教里的佛、菩萨指的是觉悟者,教人了解自心,并且改变和成长的方法,而不是解决别人烦恼、偏爱哪个人的神。他们不是拥有超能力、能够随意改变我们命运的存在。

你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改变和成长都需要时间和过程。所以,多给自己一些接纳和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轻易放弃。只要你坚持,内心一定会有所改变和收获。

姜明隽心理咨询师

你好,看到你的问题,我记起,我也看过几本佛学书。
我当时记得一个很让我受益的词,叫“着相”。佛家的意思,是要我们不要着相。
如果着相,就会很难受。因为着相的事情一定是已经发生的事,没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会纠结;那事情发生了,这件事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发生,我们就纠结,如果有这种纠结,于是我们就已经活在过去了,因为我们在为过去了的事纠结。
过去心已经生起,人便活在虚幻之中,我们被万象所束缚,一旦着相有过去心的时候,过去所有的相你都在找,痛苦和烦恼就随之而来了。
以上,是佛家的说法。
我们现在回到当下,也是一样。你求的事情,没有按你的意愿发生,这个“没有按你的意愿”已经发生了,我们可以不要继续纠结过往,我们是不是可以想想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
过往已矣,可是如果我们又没有把握当下,我们就又会错过了。
希望我的回答会帮助到你。如有需要,欢迎私信。

朱娇芳心理咨询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王艳敏心理咨询师

您好!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我国唐朝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一首著名的《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

意思是菩提树和明镜并不是实物,而是用来比喻智慧和清静的心。

人们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不会被尘埃污染。

也就是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人们要看透实物,不看表象,世间事物也是流淌变化的,心随它动,你就会跟着动,心不动,你亦不为所动。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